搜索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485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2020深圳求职者图鉴:经历疫情,稳定太重要了

[复制链接]

211

主题

283

帖子

1231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231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0-9-2 19:09:0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" style="visibility: hidden;">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冷,是这个春天的主基调。”
在深圳某地产央企做了10年招聘工作的刘远,明显地感觉到2020年春季的冷清。
”年后原本是跳槽旺季,现在想跳槽的人也少了。受疫情和整体经济形势影响,很多公司都在裁员、缩减招聘岗位,大家不敢轻易离职。企业和求职者现在整体都趋于保守,没那么浮躁了。”
23岁的林婧刚到新公司上班不久。半个月的工作找下来,她的感受和刘远差别不大——“疫情让人觉得,稳定真的太重要了。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,都在求稳,以前大家都求快。”

年前的Offer黄了
“有种被深圳抛弃的感觉”
3月上旬的一天,于杨接到了HR的裁员通知,“说疫情影响,有几条业务线要停掉,会按规定给我们赔偿”。
他很平静地接受了现实,以他的技术能力,找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并不难,而且相似的情形上一年春天他也经历过——那家公司的新项目开发完成以后,他们同一批的技术人员面临两个选择:要么接受裁员,要么接受降薪。于杨选择了前者。
他不是个喜欢跳槽的人。毕业12年,总共只换过5份工作。近两年的两份工作都因裁员而结束。“我做的是光伏、电动车行业的软件系统开发,行业近几年受政策影响挺大的。”
3月17日,在网上看到湖北人陆续出省的消息,陈晨给新公司的HR打去电话,确认入职的具体时间。这家位于宝安的公司,在1月份向他发出了Offer,并约定春节后正式入职。为了上班方便,回老家的前几天,他还在公司附近新租了房子。
电话那头,HR委婉地通知他,“因为公司业务受疫情影响,不需要那么多人了”。这个结果他不是没有想过,滞留在黄冈老家,他听到很多不招湖北人的传闻,不少朋友、前同事的公司都在缩员,“有个朋友也是年前找的工作,过了年就没了”。
但听到对方讲出“Offer取消”的那一刻,他心头还是泛起了一股寒意,“瞬间有种被深圳抛弃的感觉”。他怀疑HR所说的理由,只是个拒绝湖北人的借口。“招聘网站上,还能见到那个职位。”
回深圳前的几天,陈晨一直在家投递简历,但始终没有收到回应。这也让他对找工作更加悲观,“本来大环境就差,现在担心的就是去了深圳,人家听说我从湖北来,都不敢要了”。
做软件开发的他,求职预期已经降到了谷底,“实在不行,就先去送外卖养活自己”。
林婧的这个春节,过得有点心神不宁。
去年她先后换了3家小型互联网公司,过年前丢了第三份工作。
毕业两年,林婧一直在深圳做互联网运营工作,“互联网公司的坑好像特别多,我上一年感觉都在蹚坑”。
离开第一家公司,是因为老板拖欠了员工们几个月的工资。第二家公司成立不久,做了两个多月,老板就开始反复给林婧洗脑,劝她自愿把薪酬减半。没办法,国庆后她又开始重新找工作,第三份工作的氛围特别差,“忍气吞声做了三个月,转正前就劝我自动辞职”。
接二连三地受挫,让她有段时间情绪特别抑郁,“爸妈就打电话开导我,说我们对你没要求,你自己也别有太大压力。”
为了不让父母再次担心,春节回家后她隐瞒了失业的事情,“想让他们放心,春节还给俩人包了六千红包。”
疫情一来,她初七返深找工作的计划就泡了汤。捱到2月底,她不顾父母的劝阻回到了深圳。“他们觉得回来很危险,还劝我请假。可我手里的钱最多能撑一个半月,耗不起了。大环境听起来也不乐观,有个朋友还在老家,就被公司裁员了。”
以前大家都求快
“疫情让人觉得,稳定真的很重要
于杨再次刷新简历,就感受到了这个春天的萧条。
“机会比以前少了很多,挂出来的职位少了,有些挂着感觉也是在观望“,他投递出的简历,反馈大不如从前,“以前简历发出去,基本上能收到50%的面试邀请,现在只能收到10%——20%”。
但他还是抢手的,不到一周的时间,已有两家面试的公司和他谈起了Offer,最后都卡在了薪酬环节
“深圳的这家,希望我的期望薪资能下调10%,其实我提的工资要求,没有比上一份工作高。还有一家在株洲,我提的期望薪资只有深圳的80%,对方还是希望再降一点。”
他和妻子都是湖南人,每次换工作,两人都要在留广东和回湖南之间抉择一番。尽管他们在惠州和深圳,已经各买了一套房子。
最后,这两份工作都被他拒绝了,不单单是因为薪资,“想找个更稳定的,公司发展要稳定,还有就是我这个岗位在公司业务中,不那么容易被替代”。
林婧去年春天也在看机会,她感受到的变化更为明显,“招聘的公司和工作都少了很多,除了疫情影响,互联网行业本身也在洗牌”。
“简历发出去,查看量比往期少了三分之一。去年一周5天,每天都能有三、四个面试机会,现在一周能有四、五个面试。”
面试期间,她和三个HR谈到了薪水。“对方都直接了当地告诉我,现在这种情况,给不了太高薪水,我期望的8K到9K,至少要被压低1K。
半个月的工作找下来,她最深的一个体会是,无论是找人的企业,还是找工作的个人,现在都特别注重稳定,“以前大家都求快”
她遇到的HR,今年都会问到两个问题——职业规划和以前的跳槽频率。她投递简历时,也会侧重年限较长的公司,最后她选择的,是一家运营超过10年的互联网企业,“去年一年都在找工作,心太累了,希望能安稳一两年,起码有个自我提升的周期。”
经济也是她选择稳定的一大原因。
工作两年来她没有存款的习惯,“总觉得公司那么多,工作那么多,去哪儿不能找个工作。工资也是挣多少花多少,这次真是把我搞哭了”。
失业两个月,除了经济上的捉襟见肘,她也体会到了赚钱机会的不可控,“以前我能兼职做商务翻译,但这都得在人流密集的会场,疫情一来你就没法做。找工作的那半个月,心里真是急得不行,发愁3月找不到工作,4月的房租怎么办。”
和她一起进公司的同事,和她的感受差不多,“他说以前找工作很随便疫情一来那么多公司倒闭、裁员,他就觉得必须得找个稳定工作,起码要存几年钱。”
“这次疫情让人觉得,稳定真的太重要了。”
尴尬的毕业季
“指望春招找个好工作,恐怕很难”
应届毕业生们面临的竞争,比职场人更加残酷。
2020年,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47万,同比增长了40万。2020年考研人数报名人数为341万同比增长了51万。近段时间教育部提出,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去年或增加18.9万。即便如此,按历年招录比推测,落榜人数至少超过200万人。
今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黄霖,庆幸自己抓住了秋招的机会。
他曾在深圳工作过两年,而后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读研。去年秋天,他拿到了深圳一家知名无人机企业的Offer。
今年2月,接着看工作机会时,黄霖发现春招的企业数量和职位数量,比去年秋招少了许多。而找工作的应届生,数量还在增加,“去年准备考研错过秋招落榜的这批人,也加入了春招大军”。
他加了个春招QQ群,里面有将近1000名应届毕业生。大家普遍的处境是,简历投出去,回复率都很低。“很多人投了几十个职位,要么全无回复,要么只收到一两个面试邀约。”
前一阵子,教育部和几家招聘平台联合发起了线上春招。黄霖也试着投了一些职位,“看起来职位很多,但投递出去,查看率很低。”
他自己分析,企业在筛选简历阶段,比春招严苛了许多。“以前面对面招聘,考核能力的形式有很多,群面啊、分组讨论这些,所以可以宽进严出。现在线上面试很多考察办法都用不上,所以在筛选简历这一环节就没以前宽松了。”
从2月开始找工作到现在,黄霖收到了济南两家大企业的Offer。相比深圳无人机企业的机遇和薪酬,这两家还是差了一截。
“疫情一来我们还是挺担心的。群里也常常讨论,拿到秋招offer的,会不会因为疫情offer被取消,或者在实习期、试用期被公司裁员。” 放不下心,黄霖还特地打电话给深圳这家公司确认录用意向,“HR告诉我没有变动”。
黄霖发现,春招群的毕业生们,开始更倾向于大公司和国企,还有一部分在准备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考试,“这些工作机会还是稳定一些,大家现在都担心被裁员”。
刘远所在的央企地产企业,去年秋季就已经做完了校园招聘,原计划春季就不再开放应届生招聘。就他了解到的情况,因为疫情影响,很多企业都取消了原定的春季校园招聘
岳宁是深圳一家国有保险公司的HR,按照公司原来的计划,春节后她和同事要到几所高校展开校园招聘,“现在因为疫情,全部都取消了”。
“应届毕业生目前还没有签约的,压力很大, 一方面可能延期毕业,另外指望春招,估计比较难找到理想的工作”,刘远说。
基础性岗位冻结“跳槽抬薪,已经不太现实了”
“央企比较稳当,我们不轻易招,也不会轻易裁。不过一些既定招聘计划也受了影响,基层岗位不太招了,只要高手,顶尖人才任何时候都缺”,刘远说。
岳宁公司里,原本面向社招的基础性岗位,现在基本上都倾斜给了应届生。“我们是国企,要响应国家解决应届生就业的号召,这些基础岗位的可替代性本来就高,应届生做也没问题。”
在互联网公司做招聘工作的王俊华透露,行业内取消Offer的情形不多,但招聘岗位收缩已经相当明显,“不过核心岗位、关键岗位的招聘,依旧如火如荼。”
“要么既定的招聘计划直接冻结,要么重新评估后开放。互联网大厂,非核心非关键岗位的招聘开始冻结,小公司多数活不活得下去都成问题,反而中型互联网企业处境不错,招人上受到的影响最小。”  
深圳一家书店门口,暴富和我爱深圳的纸袋紧邻而立。
猎聘3月初发布的《 2020 年 2 月互联网从业者求职报告》显示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“逃离互联网”,转而向传统行业、大型企业靠拢。
王俊华判断,以后逃离互联网的人将越来越多。“这也不是今年因为疫情才出现的,而是因为互联网的薪酬泡沫在压缩,只不过疫情加剧了这个趋势。”
对求职者来说,现下稳定应该会放在首要因素。其次是薪酬,最后才是平台空间。” 王俊华解释,互联网大平台在疫情下各种裁员、瘦薪的新闻,让从业者逐渐不再迷信平台,传统行业的稳定性,会更吸引求职者流入。
对于HR们来说,公司看重的中高端人才,找起来更不容易了。
“大家不再那么轻易地跳槽、换工作了,我们公司离职的人也变少了”,岳宁发现,招聘难度大的职位,例如需要一定经验、专业门槛的岗位,更难找人了
岳宁收到的简历,数量开始变少,水平也大不如以前。其中还有大量的无效简历,求职者的专业、经历和职位完全不匹配,“感觉是有一批人,找工作蛮着急的,投简历也比较盲目,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感觉”。
“招聘平台上的简历活跃度在下降,很多人不愿在这个时期跳”,王俊华发现。刘远的感觉也差不多,“应聘者数量变少了,都处于观望态度,不敢轻易离职”。
柳滢在深圳做了多年的金融行业猎头。她负责银行、券商等传统金融企业的中高端职位招募,这些岗位的需求量,目前并未受到太多波及。
不过她也发现,这些企业在人力成本上也开始做管控。不少跳槽者,在新公司拿到的薪资,一般跟上一份持平或略有涨幅,“拿到5%——10%的薪资涨幅就非常高了”。
以往,互联网行业的薪酬和涨薪幅度,总能在各个行业中拨得头筹。王俊华发现,当下互联网企业,能给出的薪酬已不再乐观,但求职者还没有降低期望。“可能一两个月后,大家发现整体薪酬定价在变低,才会调整自己的预期”。
今年想通过跳槽抬薪,已经不太现实了 ”,柳滢说。
戏剧性转折也在发生。
陈晨前几天回到了深圳,他给一些软件开发岗位发去了简历,回馈却令人失望,别说面试邀请,连打开浏览的痕迹的都没看到。无奈之下,他选了一份设备调试的工作,“和我的专业没关系,工资连之前的一半都不到”。
按陈晨的计划,如果一直在深圳找不到合适的机会,他就回武汉发展,“起码那里不会歧视湖北人”。
他也尝试着,给取消Offer的公司打去了电话,告诉对方他已经返回深圳。
没想到,惊喜居然来了。
“原本不抱希望的,今天突然接到电话,又通知我去报道了。真的,激动得不行了。”
扛过春寒,一切似乎总有希望。


备注: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除王俊华外,其他受访人均采用化名。
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

最难的时刻已过去,惊喜或许不远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高级模式 ŷޱֻվ_ŷޱ-ȫʡ ŷޱֻվ_ŷޱ-ȫʡ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